ACE阻尼器-轮廓

  •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一张必须答好的“能力考卷”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一张必须答好的“能力考卷”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一张必须答好的“能力考卷”

  • 产品描述: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一张必须答好的“能力考卷”
  • 时间:2023-12-21 06:38:34      来源:bob半岛官网入口
  • 在线订购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天,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派驻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今年4月收治的“植物人”军娃天天,不仅恢复良好,还拿起了画笔,为他们画了一幅感谢的画作。

  去年,家住武汉的天天在运动中意外受伤,出现颅内出血、重度昏迷等症状,被紧急送医。经过手术后,天天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进入了“植物人”状态。

  “植物人”的治疗与昏迷促醒,一直是世界性医疗难题。天天的家人四处求医,但多家医院都束手无策。

  天天的父亲刘亮带着最后的希望,辗转来到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求医。副主任医师夏小雨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他正在病区值班,遇到了匆忙赶来的刘亮。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试一试。”夏小雨第一时间向科室及中心领导报告了患者情况。该中心迅速开通绿色通道,抽调专家成立救治小组,多次讨论治疗方案。随后,在科室主任戴宜武指导下由夏小雨主刀,成功完成手术。

  此后,神经外科主管护士盛玉霜为天天制订了专门的康复促醒计划。除了常规的药物、电生理、康复理疗、听觉刺激等治疗方法外,他们还通过语言沟通来“链接”神经通路。

  “天天,该醒醒啦,你的小伙伴们都等你回学校呢。”无论是值班医生床旁交班还是护士护理操作,每次走到天天的病床前,大家都会和他说说话。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奇迹发生了。一天,护士长高红卫在给天天做护理时,天天的手指轻微动了一下。至此,昏迷了136天的小军娃醒了。这一幕,让天天的家人喜极而泣。

  精益求精,收获希望。在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许多奇迹在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发生。

  前不久,该中心收治了一位患有胃巨大间质瘤的患者。来到该中心就诊时,患者胃部肿物局部已濒临破溃、出血。病情危急,该中心迅速组织普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制订个性化微创诊疗方案。

  “每一次成功的救治不能离开医务工作者对医疗技术的不断求索、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真挚情感。”该中心领导表示,为兵服务不仅仅要有温度,更要有质量,要用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最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广大官兵及军属服务。

  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疗团队展开病例研究。 报特约记者 傅凌艳 摄

  无影灯下,一双灵巧的手,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块颅骨,人类身体上最精密、最复杂的部位随之呈现眼前。

  戴宜武端坐在手术台前的圆凳上,悬肘屏气、微微抬头,透过放大10倍的外科显微镜,稳稳地将手术刀探进人体生命中枢……

  大脑,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它神经纵横、血管交错,与人体各器官神秘地联系着。这是人体中最脆弱的地方。

  作为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专家,戴宜武几乎每天都在面对这种挑战。在大脑的深处破译生命密码,是他的工作常态。

  然而,这场手术更具挑战性。患者年近80岁,大脑深处及脑干长有多个血管母细胞瘤,由于身体健康情况没办法承受多次手术,只能一次全部切除,手术难度非同寻常。

  从上午9点半直到夜里11点半,手术整整进行了14个小时,肿瘤被一一切除。手术结束时,戴宜武才发觉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两腿就像“灌了铅一样”,只能在护士的搀扶下,勉强走出手术室。

  “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保障,是新时代人民军医义不容辞的责任。”戴宜武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该中心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要让患者暖心,更要让他们安心放心。”在该中心领导看来,为兵服务不仅是一张必须答好的态度考卷,更是一张必须答好的“能力考卷”。

  此前,赵全兰检查确诊脑部占位性病变,体积近一个网球般大小。要做切除手术,风险非常大。赵全兰曾求诊过当地多家大医院,都被拒收了。

  没想到,来到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就诊后,戴宜武看完片子二话没说,直接开出了住院单。手术过程有惊无险,赵全兰顺利康复步行出院。

  对于戴宜武这一决定,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丝毫不觉意外:“像这种危重病例,我们接了好多。”

  那年,一名患者不幸发生车祸,导致颅面复杂损伤。当患者被送到戴宜武面前时,由于颅内血肿压迫及大量失血,双侧瞳孔慢慢的开始扩大。

  还有一次,戴宜武被推荐参评某重要奖项,恰逢提交申报资料的关键时刻,一位边防战士亟待手术抢救。戴宜武立即停下手中的申报工作,赶到手术室加入救治行列。数小时后,等戴宜武走下手术台,申报资料提交的最后时限已逝去。尽管错过了奖项申报,但那名战士在精心救治下转危为安。

  “接诊这些危重病例时,您是否有过顾虑?”面对记者提问,戴宜武说:“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这是人民军医应有的担当。”

  在该中心神经外科,这样迎难而上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他们从不退缩。

  前不久,副主任医师李运军接诊了一名脑水肿患者。手术并不复杂,但由于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容易在术中引发其他并发症,手术风险极高。

  不少人劝李运军慎重考虑,但李运军说:“病人的生命最重要。”随后,李运军亲自主刀,手术获得成功。

  去年5月,该中心儿科医学部专家成功为12岁的小学生轩轩,进行了“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

  这场历时6小时的手术,总医院下属的3个医学中心、3个医学部、6个学科的数十位医务人员共同参与。

  “资源多了,任务也更重了。我们要将优质的医疗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医学服务。”如何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发挥最大为兵服务效能,成为摆在一家军队医院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为此,他们打破地域、学科和专业界限,根据建设需要统一调配人员、物资和设备,实行集中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病人为先的全新诊疗模式。

  火箭军某部军官小李罹患肿瘤,由于病情复杂,常常要往来于多个门诊问诊。前不久他发现,该中心开设了肿瘤多学科门诊,以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看完的病,如今只需挂一个号,就能同时享受肿瘤科、普外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医疗资源,非常大地节省了就医时间。

  “原本要跑多个科室才能解决的疑难病症,如今在门诊就能实现一站式救治,这得益于‘患者不动医师动’的多学科诊疗服务。”该中心领导介绍,他们针对疑难病症在门诊成立了多学科会诊中心,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对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做全面评估,整合各方诊疗建议,为患者制订诊疗方案。

  “面对复杂病例,多学科专家会诊效率更加高,也能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奔波。不仅缩短了诊疗时间,还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该中心放射诊断科主任吴冰说。目前,该中心神经系统疑难病、炎症性肠病、儿科罕见病等多个多学科联合门诊,常态化开展联合诊疗。

  “多学科会诊体现出3个‘最’:将救治时间降到最短、将诊疗效率提到最高、将诊疗效果做到最好。”该中心领导说,这是资源融合带来的“指数效应”,只有对标一流技术,提高救治能力,才能为官兵提供更优质的医学服务。

  一步、两步、三步……近日,在神经外科病房的走廊,患者王彦清不依靠任何辅助器具,向前迈出了令人欣喜的几步。

  就在一周前,王彦清经历了一场耗时10多个小时的颅内岩斜区颅内外侵袭性脊索瘤切除术。

  由于肿瘤生长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及风险度极大。术中,戴宜武和助手在岩斜区盘根错节的神经和血管间抽丝剥茧,将肿瘤完整切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如此惊心动魄的手术,在神经外科医疗团队内并不鲜见。对于戴宜武和他带领的医疗小组成员来说,“首次”从来不算是什么新闻。

  这些年来,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10余项科研奖项,帮助一大批高颈段脊髓损伤、脑卒中偏瘫患者成功康复。前不久,由戴宜武牵头的科研项目,还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某重点专项课题。每一次突破,对他们的最大意义是:“又在患者和‘死神’之间多设立了一道屏障。”

  “手术台就是我们的阵地,‘死神’就是我们的对手。”戴宜武说,医者唯有不懈攀登,方能创造生命奇迹。

  8月下旬,该中心手术室内又一场生死争夺战打响。患者是一名服役30多年的高原老兵,刚刚退休,却突发脑卒中。

  面对这一危急情况,该中心迅速开启脑卒中应急治疗通道,第一时间成立手术治疗组,为患者进行急诊手术。

  神经介入专家罗永春使用先进的某型抽吸导管及取栓支架,综合应用抽吸和支架取栓技术,不到半个小时就取出血栓,打通了患者的生命之路。

  “这次成功救治,是我们坚持及时、规范、高效、周到治疗患者的结果。”该中心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不断的提高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为患者提供先进的治疗技术。

  前不久,来自基层部队的一名患者因大脑有占位性病变,被转诊至该中心。作为一名训练骨干,患者不想因病早早结束军旅生涯。

  为了帮助患者在术后能够尽快恢复,该中心神经外科医疗专家团队决定使用先进技术手段,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确保精准切除肿瘤、保护神经功能。

  清醒开颅手术,考验着医疗团队的综合技能水平。术前准备阶段,戴宜武、张鹏飞、张洪钿等专家多次模拟手术操作,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麻醉团队制订了详细的麻醉方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精准描绘出患者需要保护的重要脑区及周边结构,以保证主刀医师精准快速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区。

  在医疗团队的严密配合下,这台手术仅用1个小时便顺利完成。手术后,患者状态稳定,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良好。部队领导感慨地说:“有你们为官兵健康托底,我们心里踏实。”

  该中心妇产医学部主任孟元光在北京远程主刀,为远在4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皮山县人民医院患者,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超远程5G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近年来,5G远程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场景得到不断丰富扩展,在未来战场上有着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孟元光和记者说,这种跨地域远程精准手术操控技术,能够让更多基层官兵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异地复杂手术以及战创伤火线救治技术指导,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战场救治要说明医术,就精研什么本领。该中心近年来着眼科技前沿及战场所需,构建平台支撑、医研一体、特色鲜明的科研体系;加大特色科研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增加卫勤保障、自然灾害救护领域课题数量,集中力量攻关战场保障难题。

  他们还大力推进科研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常态化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一线作战部队,扎实开展现场调研、成果验证、需求研究、医疗服务等工作。前不久,该中心领导带领专家医疗团队,奔赴某边防部队,深入边防连队和一线哨所,为官兵开展巡诊服务。

  “只有知道部队要说明,才能不断的提高军事医学对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前不久,由该中心神经外科医疗团队牵头研发的5G移动救护单元取得重大进展,患者在救护单元内便可开展CT影像检查、部分远程微创手术,为伤病员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项成果的背后,是一段长达10年的攻关接力。期间,神经外科人员一直在变化调整,但这个战场所需的课题从未断线。

  “保护官兵生命安全、让部队持续保持战斗力,是我们军队医疗工作者奋斗的意义所在。”戴宜武说。